您当前位置:湛江视窗 > 娱乐 > 正文
更多

什么是互联网平台?|李有龙平台图谱(一)

2020-03-30 11:34:24 来源: 阅读:-

本篇重点:1、平台是新型市场的载体;2、互联网技术是一切数字化技术的基础技术;3、互联网连接数量前所未有的反应了该技术的先进性;4、本文13191字,可以先收藏再阅读。

本篇重点:

1、平台是新型市场的载体;

2、互联网技术是一切数字化技术的基础技术;

3、互联网连接数量前所未有的反应了该技术的先进性;

4、本文13191字,可以先收藏再阅读。


这是IAB物智链《保险业数字化升级与转型200讲》系列分享的第162讲,保险公司互联网平台建设的第31篇,李有龙平台图谱第01篇。以下是数字化转型的分享线路图,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为序号“2”的分享:用户型互联网平台建设。另外,每一大类的趋势分享都会在未来有持续不断的更新,请保持关注。

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图谱



以下是正文:

什么是互联网平台?

传统观念中,典型的互联网平台分为两个大类,分别是用户型互联网平台和产业型互联网平台,学界一般会在每一大类别里面根据行业属性,划分出很多子分类,例如腾讯研究院将用户型互联网平台划分出了21种原型,最后再根据所处行业类别(原型类别)不同,进行平台的能力设计,才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各种形式的用以用户可接触可交互的,所谓的网站、app、机器人等等。

两种平台都属于场景型平台,这一称谓在学界是有争议的,部分人认为只有用户型平台才是场景型平台。实际上你如果熟知场景的定义,就不会存在此类争议。

一、初识

我在IAB物智链(ID:iabwzl)上面分享更新的关于互联网平台的所有内容,更多的是站在用户和商业的角度去看平台,也就是你要同时具备产品思维和商业思维,这时候你就一定要理解用户的位置和商业的位置,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1、产品思维与商业思维

如图01,商业思维首先要包含在技术思维之中,而技术思维一定要包含在科学思维里面,你做的任何事情只有符合一定的科学性才有机会,最后是科学本身首先是服务于人性的,也就是我们要具备人文思维:人是一切,人是出发点,人是目的。因此,广义的讲,商业思维也应该是产品思维的一部分,两者也可以统一理解为广义的产品思维。

图01:四层解释模型,来源:李有龙《保险业生态战略培训课程》

我的3Design模型分别是“人文设计”“无意识设计”和“场景设计”(详情请阅读《3Design 设计模式:人文设计、无意识设计和场景设计》),都是从人出发来思考设计本身的。在分享认知提升八原则时,一直强调每个人、每一个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去学顶级学科的顶级科学模型,目的是吸收科学模型打造决策者的科学思维(具体可参考《认知提升的八个原则:系统化思维、只读经典、研究大师、下日日不断之功》)。在人文和科学之上,利用技术去达成商业目的,几乎是顺利成章的,如果没有成功,原因不外乎:一是违反了人文性和科学性的这两个大基础,二是没有理解透,没能真正的懂人文性和科学性的这两个大基础。

2、平台的三大类能力触点

回到用户型互联网平台的设计上,除了商业层面的东西,我更侧重于分享是利用产品思维去设计平台,这时候的内容,相当大一部分都偏向于用户可接触的部分的讨论,例如线上的部分,也就是所谓的网站啊,app啊,小程序啊,H5,短信,邮件,搜索引擎啊等等。线下的部分,像柜面啊,吧台啊,售货机啊,机器人啊等等。线上线下所有这一切合起来,我将其统称为用户触点。

从用户触点角度来看,以用户型互联网平台为例,一个用户型互联网平台的能力,至少应该包括三方面的能力触点,分别是需求侧交互的触点,我称之为需求侧用户直接交互的平台;供给侧交互触点,我称之为供给侧商家交互平台,用以自我创新并服务需求侧;连接侧交互触点,我称之为连接侧平台,或建设者交互平台,用以自我创新和赋能两侧。

(1)需求侧的用户直接交互的应用平台,我们通常看到的就是网站或者app。要想满足用户需求,必须提供商家服务于用户的交互平台,也就是(2)供给侧商家交互的应用平台,一般这部分主要用于生产者创造产品、服务或工具,并利用他们和用户实时互动,一般有多个网站、app和其它应用。同时,平台建设出来以后,平台的建设企业作为中介和裁判,要推广平台获取流量的同时,还要在流量到来后运营与营销,这些平台主要是建设企业用户生产产品、服务和工具的,一般有多个网站、app和其它应用,这是(3)治理、营销与运营应用平台。用户、供给和建设者所有的平台加在一起构成了用户型平台,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互联网平台,这个互联网平台才能算作是真正的生态的载体。

3、构成平台的各类别触点的数量

一般平台型企业,用户型交互的核心平台主要有一个,但供给侧交互的平台有多个,不同平台构建不一样,但归根结底的目的都是为了高效满足用户型平台上的用户需求。但是,由于前面提到的学术界的分类(二级分类)在现实社会存在的这个原因,时代发展阶段(具体可参考这篇:《保险业生态时代战略工具:李有龙生态矩阵介绍》)的原因,战略定位的原因,不同二级类别、不同时代、不同的战略诉求下,同一个企业的的确确存在多个用户型交互的核心平台。

像我们看到的腾讯,核心的用户型交互平台非常的多,最大的两个分别是微信和QQ,实际上这是有历史原因的,也就是不同时代发展下阶段性的产物,QQ是PC时代的核心交互触点,微信是MI(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交互触点,两个时代属性完全不同,它们所诞生的触点也一定不尽相同。

再例如阿里早期PC时代的淘宝网,现在升级成了手淘App,外在的品牌资产变化本身并不大,但属性却千差万别,这是其就是生态品牌的升级。到了移动时代,得益于淘宝成功的实现了内部业务外部化,诞生出了很多新型的用户交互型平台,支付宝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为什么用户型平台最好是一个?因为平台本身其实就是企业的品牌,多品牌经营需要的资源,能力,用户的认知成本都会非常的高,是不利于企业平台建设的。

很显然,我的互联网平台整套“李有龙平台图谱”理论体系,是完整平台的研究,不是单个触点,这完全是两个概念。

4、大一统是趋势

PC和移动的早期阶段,用户型互联网平台和产业型互联网平台还是分离的,也就是说由于流量红利的存在,大家各自“井水不犯河水”,选择一个方向切入,都可以获得很好的成长。但由于市场规模就在那放着,单一市场对生态或平台的容量就那么大,所以进入了所谓的下半场。

随着下半场的开始,成功的大型平台相互之间开始渗透,例如用户型平台增长触顶,例如用户增长见顶,用户活跃见顶,用户人均消费见顶等等,这时候,为了继续拓展市场,同时加强全产业大大小小企业对生态的依赖,阿里开始下沉去做云计算、芯片、处理器甚至ICT等等软硬件。另一端的代表,产业型互联网平台的领先者华为,早在功能机时代就开始布局2C业务,现在已全面开花,自不用说。

我最常说的一句话,下半场阿里和华为会越来越像,甚至像美团这样的企业也会越来越像阿里,也是这个原因。

5、平台为什么如此重要

著名的平台研究专家方军说:“互联网平台是市场、企业之后的第三种资源与组织方式。”这是对互联网平台比较准确的价值定义,其实平台就是新时代的市场形态的载体,这个新型的市场形态就是数字化生态,或者互联网生态。

如此“褒奖”平台,平台究竟有什么魅力?这张对比图一度非常流行,它展示了2007年和2017年,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2017年全球十大市值公司,七家属性为用户型的平台。2016年七八月份那次的榜单发布,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图02: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2007VS2017年,来源:李有龙《保险业生态战略系列培训课程》

十年前,排名前十的企业没有一家是依托于今日大火的互联网平台存在的,但十年后前十的公司有七家都依托于平台成长起来的,这个名单里第一次没有出现金融和制作业巨头,这就是平台的魅力。当然,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全球很难出现像苹果、微软这样的全球化金融(银行、保险和证券等)公司,所以平安要找自己的第二曲线,必须是在金融业务之外,例如科技、大健康亦或是投资等等。

图03:2012~2016年间全世界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的排名变迁,来源:网络

我想,没有任何数据能比市值、盈利能力和人效更能说明问题了,这也是平台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原因。

接下来关于“李有龙平台图谱”理论所涉及到的十多篇文章,我会用十多万字来详细阐述,以用户型平台为重点,分享一个2C的互联网平台要想成功,要满足那些基本要素。

二、初识互联网平台

什么是用户型互联网平台?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于PC技术的成熟引用,到Google、Amazon、阿里、腾讯的诞生,互联网技术叠加其它科技发展至今,对整个世界可谓产生了颠覆式的改变,但人类对互联网平台的研究,实际上非常短暂却又极具突破性的:2004年前后,经济学领域里关于多边市场和平台的一般性理论开始成型,2012年,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埃尔文 E·罗斯(Alvin E. Roth)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罗伊德·沙普利(Lloyd S. Shapley)因在市场设计上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官方的颁奖点评是“为了他们在稳定配置理论及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出的贡献”。2014年经济学大师,法国图卢兹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科研所长让·梯若尔(Jean Tirole)教授因其“对市场力量和监管的分析”,阐明了“如何理解和监管只有少数大型企业的行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大企业”就是利用平台连接多边市场的生态型企业。

1、平台的定义

人类史上的集市就是最早的平台雏形,这种雏形在我们现在的农村还大规模的存在。除了农村的集市,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城市的购物商场、花鸟市场、北京新发地这样的蔬菜批发中心等等都是平台的雏形,例如万达商场这样的建筑,本质上也是撮合交易的连接性平台。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让·夏尔·罗歇(Jean-Charles Rochet)和让·梯若尔(Jean Tirole)最早给出了一个定义:“多边市场是一个或多个运行最终用户交易的平台。”“平台是一种基于外部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价值创造互动的商业模式。平台为这些互动赋予了开放的参与式的架构,并为它们设定了治理规则。平台的首要目标是:匹配用户,通过商品、服务或社会货币的交换为所有参与者创造价值。”

著名的平台研究者方军的定义是:“互联网平台是市场、企业之后的第三种资源与组织方式,互联网平台的角色是连接者、匹配者,市场机制的设计者。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是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平台可能是当下所有新公司、新商业模式的基础与内核。”

你会发现,无论是平台研究的代表型学者,还是实践型研究专家,对平台的定位都是“多边(双边)市场的设计者”,是基于数字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数字化“平台”。实际上,我们在讨论平台的时候,都习惯型的会丢掉“互联网”三个字,而真正的平台都是互联网平台,一定是要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之上的。

所以,我这里给出的定义是,所谓用户型互联网平台,是指以普通用户为核心的,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并结合多种数字化技术而驱动,解决特定市场问题而存在的,多角色大规模、实时互动的多边复杂关系网。它是多边市场理论中的平台的具象化体现,是市场的设计者,是互联网生态的物理与数字化载体的合体,是区别于传统市场和企业而存在的新型商业形态。

要想充分理解这个定义,你首先要理解以下关键词:

(1)以普通用户为核心:人即目的

互联网平台的核心首先是人:人是开始,人是目的,人是一切。平台的设计,一定是基于李有龙的《3Design模型》为基础,满足人文思维和科学思维后的产物。

前面李有龙生态矩阵系列第一篇中分享到,现在的生态趋势,已经发展到“一个生活方式”阶段,这个生活方式之所以是“一个”就是在强调“人即目的”的思想,他不是一个工具,不是一个组织,不是一个物品,更不是一个群体,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对于现实生活“一对一、个性化、高品质”的要求。

互联网平台作为连接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重要的桥梁。过去的双边市场平台主要以交易为基础,着眼强调物,所以品牌、营销和渠道三部曲尤为重要。但是现在互联网平台更多着眼在人,单个人,怎么服务好人成为新时代的主题曲。过去,IT公司只是在提供一种技术,一个软件想搞定企业所有问题,特别是在金融企业,例如保险公司中,IT都是二级部门,是比业务部门身份地位至少低一个等级的,写代码的做设计的都是没地位的,更不用说产品经理这种岗位的设置了,实际上现在这种现象依然在很多国内保险公司中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直至企业倒闭。但现在,所有的互联网平台都是在服务人,我不用像过去一样去拼干爹,拼关系,拼牌照,拼资金来构建营销、品牌和渠道的强垄断能力,我要做的就是利用平台的基础能力踏踏实实服务好我的每一个用户。这是互联网平台和之前的双边市场平台、和之前的IT公司的显著差别,这种差别是从骨子里的思想变革,是模式底层的差异。

包括前面提到的平台雏形集市和购物商场这样的体现,目的也是交易,并不是人,但你会发现,这几年新建的一些购物商场,一改早年类似“宜家”“家乐福”那种买瓶水要走完整个商场累死人的逻辑,而是大改了内部设计动线,新增了非常多人性化的设计,特别是一些商场进入后随处可连接的WiFi、可休息的桌椅、饮用水等等,等孩子的家长也可以在旁边桌椅上下下五子棋或者看看电影,虽然依然未能让你度日如秒,但趋势和变化跃然纸上。所有进入商场的人,哪怕不消费,也能获得很周到的基础服务,要知道这种服务本身就是用户洗脑的过程,是品牌塑造的过程。

这也是我根据“李有龙生态矩阵(LYL Ecosystem Matrix)”推演出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之一:未来十年,线下的购物中心,更多的是在为“一个”用户提供“个性化、一对一、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商场的建设者的核心能力是打造这种“生活方式”的提案能力,而商场的各种商业,就像商场设计者手中的乐高积木一样。

这就是以普通用户为核心。

除此之外,人即目的的第二层含义是对平台建设者而言的,仅仅服务好普通用户的平台一定无法成就自己,也无法真正的服务好用户。为什么?因为它没服务好平台的另一个用户群体:商家。平台的核心任务是做好连接和匹配,连接与匹配的是由多个角色的,基础的角色(关于基础角色可参考:平台的核心交互与基础角色 )在双边市场上包括卖家和买家,现实的平台都是用户端网络效应驱动的多边协同平台,因此商家端同样重要。

第三层的含义,是企业内部员工合作方式的问题,无论是生态建设企业还是生态参与性企业,通过打造一系列的工具或服务来赋能员工,成就员工,从而成就自己,成为生态时代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的新型组织关系,这种关系同时要求企业在人才筛选与培养过程中,形成极高的组织价值观上的一致性,并保持员工创造力的差异性,共性和异性共存才能繁荣。企业内部讲究共同价值观是“服务阶段”生态型企业比较鲜明的一个特色,像阿里这样没有天然的社交网络效应壁垒的企业,取胜的关键可以说是“思想教育先行”的再一次证明,事未动,人先动。阿里的价值观中,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就是例证。

在《新时代新生态的建设,需要新的企业内外部关系》一篇中我强调过,如果你要在新的时代阶段,例如“生活方式”阶段,去建设符合时代特色的生态型企业,企业内部的组织关系要找到比现阶段(服务阶段)更为符合时代特点的方式才行,这种组织形态我们会在后面“组织篇”特别讨论:组织价值观的异化与共存:从一致性向差异性。

只有用户、商家和生态建设企业的员工之间形成无缝协同,各取所需,形成正向的反馈闭环,才能驱动平台快速演化发展。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语说就是:让平台上所有参与者之间形成无缝的共生关系。

(2)互联网技术是基础的基础

互联网技术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人类史上第一种可以实现多对多、大规模、实时互动的技术。是首次突破了时间、物理空间和数量限制的多向互动的技术类型。

这段话或许并没有什么商业冲击力或者展现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我们用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来说明你就会明白,这个词就是互联网技术上最具价值的效应“网络效应”。

什么是网络效应?我前面在平台本质一文中讨论过(具体参考这篇文章:平台的本质 ),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来说明。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部电话,它形成的连接数量为0,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教授说“历史上最伟大的销售员奖应该颁给卖掉第一台电话的人”,因为一台电话是没人任何价值的。当接入网络的电话数量达到2部的时候,两部电话之间可以形成1个连接,第一次,电话这个工具对人类而言产生价值,这个价值就是促进人类实现远程的即时沟通,彻底消灭了物理空间中距离的约束。

当接入的电话数量为3时,形成的连接是3个,当接入电话数量为4时,形成的连接数量为6个,接入电话数量为5的时候,连接数量达到了10个,12台电话就会产生66个连接,100台电话就会有4950个连接...依次类推,这是一个只有双向连接的简单排列组合的问题。

如上图,其中m=2。我们可以轻易的得出结论,接入电话数量越多,即n越大,形成的连接数量越多,而且成级数级增长。同时,它的网络的价值也呈现级数级增大。这种模式在经济学中,被称之为非线性或凸型增长,也被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是二十世纪八十代早期的微软、苹果和二十一世纪的Facebook的典型增长的主要原因,当然这种增长一定是积极的或者正向的,对应的一定会有消极的或者负向的,例如黑莓手机的衰落就属于典型的案例,使用的人越少,网络价值就越低,号称美国社交网络鼻祖的MySpace也是这个原因,这一点我会在后续“平台治理”板块中详细的介绍。

除了连接数量上的不足以外,电话互动其实还存在很多弊端,例如第二个问题是,电话实现的是双向互动(两个节点之间的互动),它无法实现3个人,甚至300人,3000人、3亿人同时在线互动。第三,电话承载的互动方式仅仅只有语音的互动,第四,互动结束后无法留存,第五,打电话也意味着你要将对方随时随地给打断,这种体验并非最好的。也由于这些种种原因,潜在的互动频率和价值创造方面的挖掘就非常有限,试问一下,电话发明至今,除了电话会议和无线电话以外,还有什么方面有极大的改善?

但是互联网非常不一样,它第一次实现了多人在线同时互动,当网络中参与的人数越多形成连接数量要远大于电话。同时互联网可以承载多种类型的交互,例如文字、图片、音频、网页、电子书、电视电影...

以上每一种类型,都有短、中、长、超长划分,例如文章的短内容形式就是微博,中等长度的形式就是各种博客、微信、头条的文章等等,长内容就是专业的论文,学术型研究等等,小说、书籍甚至海量的代码等等就是超长内容的形态。再这样的划分下,图片或者图文结合的形态,也应该有短、中、长、超长的划分,视频等等犹如是。例如短视频的代表就是抖音和快手,中等视频电影、长视频电视剧等等,未来一定会有超长视频产品诞生。

多媒体技术由此真正繁衍开来,它所形成的连接数量远大于电话形成的连接数量,这不仅仅是连接方面的,还体现在承载的媒介形式上,媒介所保留的时间长度上,以及媒介的价值挖掘上等等。仅仅以连接数量为例讨论这个差别,你会发现仅此一项已经是天壤之别:互联网的连接数量

如上公式,其中m=n。也就是说,n越大,形成的连接数量越多,从而网络的价值会成级数级增长。在国内,仅仅从单个人的角度讲,原则上说n和m都可以达到14亿之多,当然除了老人和婴幼儿,12亿应该不是一个夸张的数字,如果能像Facebook扎茨伯格畅想的那样,实现全球74亿的连接,这个想象空间还会进一步被放大。

如果我们有幸迈入真正IoT时代,真正的实现万物互联互通,n和m会有多大?华为研究院发布的数据说IoT会接入至少500亿设备,这个数值平均到74亿人口身上,看似非常积极,实际上,如果平均到地球的万事万物上,后面再加一个亿甚至多个亿,都不为过。

不知道你有没有计算出连接的数量?但这还仅仅是空间上的连接,我们并没有计算进去时间上的连接。什么意思?

你现在正在阅读李有龙的《保险业数字化升级与转型200讲》的课程,这一秒你和我的课程发生了连接,这一秒的连接属于物理空间的。下一秒你滑动了屏幕,这个连接状态发生的一次改变,产生了理论上的新连接。紧接着你转发、分享、点击好看、评论、扫二维码等等行为,都是在新的时间轴上的物理空间,产生了新的连接。这时候,您再结合前面的公式,想想下网络效应带来的连接数量,岂止海量?!

很多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很反感“互联网平台”而大力主导“数字化平台”,他们的焦虑在于企业本身不具备互联网基因,没有真正洞察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底层本质,因此不得不利用数字化来包装自己从而获取客户的信任和项目。他们似乎在暗示:巨头和咨询公司包装出来的数字化听起来更高大上,而互联网发展多少年,老气横秋下,太俗气太out了~实际上这种争论根本没有任何价值。

必须说明的是,网络效应是以色列经济学家奥兹·夏伊在《网络产业经济学》中提出的。

(3)多种数字化技术一起为驱动力

区别于传统产业甚至像集市这样的平台早期雏形,互联网平台,利用技术已经消除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与障碍,任何人都可以在里面,无缝使用尖端的智能软件类工具,从而精准、快速、便捷的服务用户或者商户,并在每一次互动中实时的发挥自主能动性进行创造,从而产生奇迹般的成果。

无论是在连接的数量和质量上,创新的数量和质量上,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上,互联网平台都远超越传统的商业模式。这就是说为什么我认为互联网技术是数字化技术中的基础的基础。我们现如今看到的像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IoT、5G甚至生命科学领域的基因编辑等等都属于这个大的模式上面,为了提升体验和效率而产生“工具”而已,单独去讨论任何一项技术,在目前的形式下看,是非常单薄的。

也就是说其它所有的技术一起,都应该嵌入到互联网平台去看它们,才能发挥出该有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IoT、5G、区块链甚至量子计算这样的数字化技术,用它们来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在量变上实现突破是有价值的,但这个价值是被严重低估的。结合前面电话的例子,这就像我们现如今投入巨资研发5G的目的,是为了让打电话的时候通话质量更高一点,延迟更少一点,噪音更小一点等等,这看似在解决用户痛点,实际上当网络视频、语音出现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电话通话这个能力了,你回头再去思考:通话质量从99%提升到99.1%有没有意义?!

但是单一的技术,是没有任何意义,互联网平台是多技术组合演化的产物。平台数以亿级用户在线实时动态交互,能满足如此大规模人群实时交互请求,即时服务需要的,仅仅依靠平台建设企业员工和供给侧商家的员工能力是远无法胜任的,一方面平台整体系统化的能力(关于系统能力请阅读这篇《平台系统能力建设,保险公司互联网平台建设(二十五)》 )一定要依托多种技术实现,另一方面简单机械的服务可以通过产品和技术能力解决,像简单的在线咨询现如今几乎都在使用所谓的智能客服来实现,保险领域的回执回访,电话销售前期沟通,客户与坐席的匹配等等。这还仅仅是AI+大数据的应用,未来基于隐私问题、跨区域协同与服务等等,区块链一定少不了。具体部分我们会在后面详细的展开讨论。

(4)多变的复杂关系网

前面讨论过,生态的底层逻辑是“复杂网络”,平台作为生态的载体,和生态是具备底层逻辑一致性的,也就是我们看不到的另一个平行宇宙中,刻画出的平台“形象”是一张庞大、立体、复杂、多变且快速演化的网。

2、平台的起点

平台如此庞大,我们该如何入手?这就涉及到平台原点的问题,就像跑马拉松,再长的距离,起点就是脚下一条非常小,但清晰的白线。在互联网平台的演化之路上,这条“白线”就是平台的原点,也叫平台的起点,它就是“一个好的互联网产品”。

这里面有一个看似矛盾的地方,这个起点为什么不是一个好的传统的产品?为什么不是一个优质的服务?而一定是一个好的互联网产品?这其实涉及到传统产品或服务和互联网版的产品或服务的差别,以及互联网平台它的核心价值。

(1)传统产品或服务于互联网服务的差别

传统商业环境中,我们去理发店理发,可以和理发师一对一实时互动最后达成满意的目的。但整个服务过程首先是我消费(买断)了理发师当下的这一个小时来服务于我一个人。如果这家理发店或者这个理发师要想让他的收入实现十倍、百倍、千倍或者万倍的增长,同时他依然在做理发这项服务,在传统商业环境中,这是很难实现的。

但在互联网平台这个新的商业模式下,这是有机会的。例如我以前理发,我现在在直播、录播、头条自媒体、微信公众号上针对不同的用户开通不同服务。第一个,直播平台上,我开始直播理发,通过吸粉、打赏和广告分成来盈利,并对线下能接受直播的人不再收取服务费。第二个在录播平台上,精心制作一系列面向普通用户的护发、理发、发型打理的授课视频,上传到头条号和西瓜视频上,这时候我的盈利方式可以是课程付费,可以是粉丝打赏,可以是广告分成,甚至积累专业名气后还可以去传统线上收徒开课。第三个,免费收徒弟,从0到1教徒弟理发,并把培养过程数字化,同时放到自媒体渠道,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第四个,横向拓展,从理发走向形象管理,再从形象管理走向健康管理等等。一系列玩下来,一个普通的月工资不超过1万的理发师,是否有可能跃迁到另外一个高度?这里面护发产品广告植入、找徒弟成为理发行业直播产业的“经代公司”等等,都是有可能的。除了理发师,农民、厨师、渔民是不是可以这样进入?

这就是传统商业环境下,普通人在商业中的差别:传统产品更多是是线下区域内(物理空间,例如商业区域,小区等等)的物品,全是“点”型和“线”型结构(具体请参考《保险业生态时代战略工具:李有龙生态矩阵介绍》),由于基础并不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不具备纵横向扩张和突破物理空间与时间的能力,它的产能和效率是极其有限的,也就是无法演化到“面”这一层,即没有机会演化成平台,具体原理您可以阅读我的李有龙生态矩阵一节,有详细的介绍。但互联网的产品和服务恰恰相反,具体原因前已说明。

那问题来了,理发师都转型自媒体了,谁理发?农民都搞直播了,谁种地?直播的农民和平台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就涉及到平台的核心价值问题。

(2)互联网平台的核心价值

突破空间、时间和并发(海量人群实时互动)的限制以后,平台另外一个核心的价值是它在数字化世界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反馈“服务闭环”。反馈闭环这个词来自于深度学习领域,是由闭环衍生而来的,任何交互首先讲究完成,这个完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闭环的过程,但互联网平台把这个完成过程的“量”进行了放大。

我们以商场购物为例,你去商场买一件衣服,从进门开始导购为您服务到出门离开算一个完整的“服务闭环”的话,导购和你之间的“服务闭环”的数量一般只有几次,如果你反反复复进一家店,一天的数量也屈指可数。同样的事情,如果放到淘宝上面,淘宝的“数据智能”平台推荐一个穿搭清单,用户浏览后没有点击,系统实时刷新推荐第二轮,第三轮直到用户满意为止,这就是多轮“服务反馈”闭环,并且是在用户潜意识层面下实现的。

机器和人不一样,它可以不知疲倦的一轮又一轮的满足数十亿用户实时的“个性化、一对一、高品质”需求,这在传统商业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实现这一轮轮服务要做到什么?就是所谓的平台的原点产品的“五个化”:在线化、数据化、算法化、模型化、产品化,这五个化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利用数字化技术去分析用户,匹配服务,满足用户从而提升体验的正向的反馈闭环。

所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核心服务的在线化、数据化、算法化、模型化、产品化是平台的核心价值,也是互联网产品和普通产品最大的差别。

一个互联网平台的起点,都是满足用户的好互联网产品,逐渐演化成一个好平台,然后变成一个非常盈利的生意,最后变成了一个好的生态,生态继续裂变,依托于我所谓的相关业务多元化的思路,不断裂变出新的生态,多个生态一起形成生态体,也就是经济体。很多企业都想做平台,特别是想做交易平台,但是,如果这个平台开始并不是一个好产品,不能满足一部分用户的需求,那么后面的一切可能都是空中楼阁。

3、平台的十大启示

方军在一次分享中提到了腾讯研究院对互联网平台观察过程中得到的十大启示,分别是:

(1)平台的起点是连接,互联网经济的引擎是平台;

(2)平台思维取代管道思维,未来的经济将是互联网平台化的;

(3)互联网平台首先应是一个好产品;

(4)平台的价值取决于它新创造的价值,平台创造价值应在获取价值之前;

(5)不存在唯一完美的互联网平台模式;

(6)“定价”依然对互联网平台的商业成败非常重要;

(7)互联网平台的边界在开放与控制的权衡之中;

(8)在平台时代,网络效应让互联网平台更强大,也让它更脆弱;

(9)互联网基础性平台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与公共性;

(10)互联网平台连接一切的目的是赋能等等十个。

感兴趣的人可以去网上找来看看,这里面有几项是方军没提到的,那就是互联网平台的本质,它属于新形态下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是新型经济运行的巨型驱动器,数据是原料,算力算法和模型以及人的交互是驱动力,协同效应是结果。

实际上方军的这十个启示,和杰奥夫雷G.帕克(Geoffrey G. Parker)、马歇尔W.范·埃尔斯泰恩(Marshall W. Van Alstyne)、桑基特·保罗·邱达利(Sangeet Paul Choudary) 三人合著的《平台革命》一书的观点基本吻合,这本书没有说的也没在这十个里面。在后期讨论李有龙平台图谱的整套理论的过程中,我会花相当的篇幅来介绍这本书中的一些核心观点。

4、平台的两大类关系

从平台的运营与治理这两个角度看,平台还有一个全新的定义:平台是一系列关系的总和。平台的运营与治理,其实就是处理和各种各样角色之间关系的过程,典型的角色包括4个大类16个小分类,也就是16中关系模型。

  • 人:用户、商家、政府、社会、赋能者;
  • 技术:技术,数据;
  • 规则:法律、制度,规则、人文;
  • 商业:创新、经济、管道,其它平台,生态。

也就是互联网平台要处理好这十六种关系:互联网平台与2C用户的关系,互联网平台与商家的关系,互联网平台与政府的关系,互联网平台与其它赋能者之间的关系,互联网平台与技术的关系,互联网平台与数据之间的关系,互联网平台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互联网平台与社会制度的关系,互联网平台与社会规则之间的关系,互联网平台与人文(含道德)之间的关系,互联网平台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互联网平台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互联网平台与管道性企业之间的关系,互联网平台与其它互联网平台之间的关系,互联网平台与其它生态型企业的关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处的制度、规则并不是互联网平台制定以约束用户和商家的制度和规则,当然这个制度和规则可以包含前面的部分。

也有学者或研究机构将这种关系划分成了两大类关系,典型的就是腾讯研究院的划分,两大类是技术数据,十大关系分别是平台与技术、平台与创新、平台与道德、平台与经济、平台与政府、平台与社会、平台与个人、平台与管道、平台与用户,以及平台与平台等。

5、提效VS新模式,管道VS平台

前面《保险业生态时代战略工具:李有龙生态矩阵介绍》说了,互联网平台是网,传统产业是线,也叫管道。现如今的传统产业几乎都可以看做是管道,也就是“线”型企业这个阶段,如果把数字化转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更准确的名字应该是数字化升级,第二个阶段,才是真正的数字化转型。

(1)管道的数字化升级:还是管道

生产端的规模效应型企业,机会都属于管道性企业,资源在管道流动的过程中产生附加值,然后输送给消费者,从而产生线性的价值链。当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原来的价值链叠加新的技术,能产生以往难以达到的效率,所以企业开始数字化转型。

这个过程,是传统管道性企业,在模式上创新,或者技术的应用,是自己从过去平庸的效率达到一个效率的新高度,从而那些高效的管道超越并注淘汰低效的管道。

以保险行业为例,现如今几乎所有的传统企业,高喊的“数字化转型”其实都是在做“数字化升级”的生意,所以最近也有一些行业的专家开始发出不同的声音,回归于理性,他们呐喊现如今险企的所有“数字化转型”都是伪命题,事实也是这样的。

(2)管道的数字化转型:吞食其它管道

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完全是在新技术上建立了新的模式,这个模式不但不存在边界,而且还包含了无数的管道。这个阶段就是互联网平台吞食传统管道的阶段,也就是网(面)吞食线的阶段。

如果传统企业够幸运,数字化升级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出现质变,实现真正的数字化转型,成功从旧物种脱变为新物种的话,他是有机会也有能力吞食整条赛道或者整个行业的其它所有管道型企业的。

这个第二种模式,才是真正的数字化转型,才是我所探讨的生态建设的部分,才是更高维度的存在。

这就是互联网平台,是互联网平台和传统产业的差别,电话VS网络的逻辑,无论在连接数量,时间价值挖掘,媒介类型还是数据记录、数据价值挖掘上,都是不同维度的存在,它们在效率、服务质量、服务边界、服务的时延上等等都输指数级的胜利。那么,一个典型的互联网平台,在雏形阶段要满足或者暗合了哪些基本的要素,才有可能演化成真正的平台呢?这就是“李有龙平台图谱(LYL Platform Graph)”存在的价值。

全文完~欢迎留言批评~

总结:

1、不是所有的平台都是互联网平台;

2、互联网平台是继市场,公司后的信息商业形态;

3、互联网平台是一系列“应用平台”的集合,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4、互联网平台是互联网生态的物理和数字化载体;

5、李有龙平台图谱是一个用来判断互联网平台建设之初基础要素的“图谱”;

6、李有龙平台图谱存在的核心目的是防止企业少犯错,少踩坑;

7、平台DNA非常重要;

8、互联网平台在时间、空间、并发、创新等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指数级领先管道型企业。


文章观点,启发重于认同,系统大于热点!

这是李有龙的这个小小团队对行业和您,我的朋友,做出的十年承诺:《这是李有龙及团队给您、给保险业,给自己的十年承诺》非常欢迎您,我的朋友们,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谢谢您!!!


关于作者



关于作者

相关阅读 read

相关图库hot

热点排行

精彩图文